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机缘问答>> |
机缘问答'' 我们应该一边念佛,一边想着佛恩。可是我念佛时心静不下来……居士:我们应该一边念佛,一边想着佛恩。可是我念佛时心静不下来,会想到柴米油盐等家务琐事。 常敏法师:我们本身念佛就是如母忆子,如子忆母,是慈母阿弥陀佛忆念众生。如果我们知道,念佛时是阿弥陀佛在消除我们的罪业,我们就会很感恩,会以感恩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会领纳佛的恩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时我们就不会去念数字,也不会去赶时间了,要不然你会烦恼啊:还没到规定的时间,我还没念完规定的数字等等……你的烦恼现前,业障也就现前,这样就把佛的恩德遗漏了,把佛对众生摄取不舍的利益给遗漏了,把彼佛光明照耀众生的功德给遗漏了。业力现前,自己不知道,还在责怪:哎呀,我念佛怎么还有这么多障碍,还会打瞌睡。这就是你在疑惑佛智,你把佛的功德都隐没了。你以为念佛是在压烦恼,可你压不住啊。所以,我们念佛还是要明信佛智。 南无,就是佛要救度十方众生的意思。当我们念佛念到“南无”时,六字还没念完,佛就救度我了,就这样被佛摄取不舍。我们是掉在水里的人,有人把你救起来,那是怎样一种心态呢?我们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以感恩的心态念佛,而不是完成任务地念佛,不要错解佛意。你把念佛当任务去完成,那就不一样了。今天任务没有完成,明天加班加点。那你就把自己当成打工的,阿弥陀佛就是老板了。 我们活在弥陀光明摄取不舍中,你可以一边念佛,一边做家务;一边念佛,一边照顾孩子,以这样欢喜感恩的心念佛就没有压力,心情也很愉快。念佛就是亲近佛陀。念佛无义为义,无样为样。没有规定,没有数字,想到就念,就像孩子喊妈妈,妈妈的恩德,念不念都在心里。阿弥陀佛恒常伴随我们护念我们,念不念,佛的恩德都在我们心里。念佛最要明了的是:那是佛在念我们。慈母爱护孩子,牵挂孩子,阿弥陀佛也是这样,挂念我们,呵护我们,我们被他感动了,才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在《佛说无量寿经》里,佛为什么要把极乐胜景给我们描绘得这么详细?居士:读《无量寿经》,看到极乐世界的景象那么微妙。佛给我们讲了净土的美好,也讲了娑婆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要我们行善止恶。佛为什么要给我们描绘得这么详细? 常敏法师:这都是和此娑婆世界的对比。娑婆世界是五恶五痛五烧的秽土,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的净土。我们的大地是泥土瓦砾,高山低谷,凹凸不平。为什么不平?那是众生的心不平。世间万物都是众生心所显现,是众生的贪嗔痴所现。心是什么?我们的心以什么来显现?当你被人骂时,无明火就上来了;看到好东西,就很喜欢,这就是我们的心,就是内因与外缘,是因缘所显。心,其实是不可捉摸的,其本体是空性,藉因缘显现而产生分别。心有分别就有作为,因缘成熟会牵引我们,这种无形的力量就形成了共业。 佛之所以把极乐胜景描绘得如此详细,就是为了让我们对极乐的庄严美好生起欣羡,对浊恶的娑婆产生厌离啊!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用很大篇幅为我们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经文末后又给我们讲了娑婆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劝勉我们止五恶,行五善。你一直在说学佛了要改变自己,释迦牟尼佛也考虑到我们的心愿,为我们阐述了此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释迦牟尼佛有这种威神力,能制止众生的恶行,而让我们行持五善。释迦牟尼佛都有这个力量,阿弥陀佛的威神力更是不可思议。 我们全身心信受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本愿名号功德能调摄众生,能使众生转恶成善。所以,净土法门的慈悲就在这里。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就会像法轮一样在我们心中运作,调摄我们。阿弥陀佛是以光明名号来化导众生,使众生从黑暗走向光明。佛的这种威神力不可思议,什么叫不可思议?就是无法想象、不能测度啊。我们如果想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只有靠本愿名号功德来调摄自己。 道教和佛教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禅宗、密宗和净土宗又有什么区别?居士:我们中国本来先有了道教,佛教是后面才流入的。请问师父:道教和佛教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常敏法师: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为什么大事而来?生死无明之苦。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最根本的不同之处。佛教谈论出离生死苦海,而其他宗教没有谈这些,没有谈世间的生死、无常现象。
居士:禅宗、密宗和净土宗有什么区别? 常敏法师:佛法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就是为了生死大事。禅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为了了脱生死,出离生死苦海。禅宗、密宗要修行成佛,依靠的是自身的修行与智慧,但是净土宗念佛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
居士:但是他修行成佛去哪个世界呢? 常敏法师: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成佛,就是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性是平等的,只要你成佛,本性都是平等的,不一不二。对于我们凡夫众生来说,是要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业力自然被极乐世界清净光明斩断,智慧功德跟阿弥陀佛一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居士:有人说修练到八地、十地菩萨。 常敏法师:那还是没有成佛啊——生死无明还没有破。但往生净土就不一样了,这一生就补佛位,次生成佛。印光法师说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不要诧异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获得超越十地以上菩萨的功德。为什么呢?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佛无上佛果的功德。当我们闻名念佛的时候,就获得了无上佛果的功德。虽然还是凡夫,心中已经有了摩尼宝珠——南无阿弥陀佛。这和其他的法门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一个是难行道,一个是易行道。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唯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心,闻名念佛往生净土。 我的烦恼很重,常常看不惯他人所为。我该怎样去掉我执?居士:我的烦恼很重,会看不惯别人的所作所为。 常敏法师: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外境外缘不是凭空而来,都是和我们的心念息息相关召感而来的,所以,当你说别人的时候,自己要有忏愧心,说明自己也有这心态。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从自己心想生。外境就是你的内心。就像六祖慧能公案里的风动还是幡动之争。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在上座讲法,这时,一阵风吹来,寺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寺院的大众开始在争论,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慧能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当我们在说别人时,那就是我们的心所显现,也是我们业力所现。 菩萨不会有这心态,阿弥陀佛更是慈悲,即使我们犯了重罪,他也是以慈悲心来救度我们。佛和凡夫众生不同,佛把一切众生视为自己,众生的苦难就是他的苦难,所以他才能救度十方众生啊。他把众生心安住在他慈悲的愿心中,遇到众生造业受苦,他更慈悲,更怜悯,更会去帮助他。阿弥陀佛就是以贫苦众生为正机啊。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佛是要拔众生苦,给予安乐。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是崇拜富人,嫌弃穷人。众生有个习气:不看自己,老是看别人,他不知道,大家是生命共同体。他总是站在你我的角度去分辨。所以,怎样去掉“我”,才是最重要。
居士:那怎么去掉“我”呢? 常敏法师:这里是五浊恶世,我们都是被业力牵来受报。佛在《地藏经》告说: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我们是这样的众生,随时随地都会堕入三恶道。我们生起的每个妄想,都会有果,果报随时随地都会现前,把我们吞没。知道了这些真相,我们才会向往净土,我们才会依靠南无阿弥陀佛,我执才会慢慢去掉。 如果下一生没有得到人身,那不就遇不到佛了,就麻烦啦。居士:十九愿里有临终接引相,这里的临终,是不是指这一生? 常敏法师:是命终时佛来接引。因为这些众生发的愿心就是求临命终时往生净土。
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第二十愿“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里不一定是指这生,也许是将来生? 常敏法师: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是满你的愿心。你觉得什么时候确定了,佛就来接你往生净土。
居士:如果下一生没有得到人身,那不就遇不到佛了,就麻烦啦。 常敏法师:释迦牟尼佛《妙法莲花经》里讲了佛一位弟子的故事,因为八万大劫里没有善根,佛的弟子没有办法让他出家。后来遇到佛陀,佛观察到他八万大劫前,有一生是樵夫,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逃到树上,慌乱中喊了一声南无佛。今因缘成熟,藉此善根而遇佛得到救度。这就是你的善根什么时候因缘成熟,什么时候得救。 像我这样的初学者,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念咒语呢?居士:像我这样的初学者,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念咒语呢? 常敏法师:你是为了什么目的念咒?
居士:我就觉得持咒也是一种修行嘛。 常敏法师:咒语有多种,有种种不同的功德。并且持咒一定要和所持咒语相应——你的身口意三业,要达到三密相应,这样持咒才有功德。如果你不相应的话,与所持菩萨咒感应就要差很多。要了脱生死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靠自身的修行,要身口意三密相应,断贪嗔痴烦恼。 修行其他通途的教法,一定是要断贪嗔痴烦恼、断见思惑、破无明心、破生死烦恼才能成就。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于往生净土这件事来说,你持其他的咒语不是往生的正因,不是正定之业,也不是正行。往生的正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正行就是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随缘杂善地持咒修行不能往生净土。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无为涅槃的世界,靠凡夫的随缘杂善修行很难往生。要往生净土成佛,唯有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修为都属于杂行杂善。
居士:我看书上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一个方便法门。 常敏法师:念佛是往生净土的捷径。虽然是方便法门,但它也最真实的、最究竟圆满的易行道。
居士:为什么还有比较复杂的法门呢? 常敏法师:是众生的心复杂,不是法门复杂,所以佛会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来引导。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众生烦恼心所生,并且与之相应。
居士:那最后都要归到名号? 常敏法师:最后都要往生净土。《华严经》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证得果位,等同于佛,他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要导归净土,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导他们导归净土,才能圆满佛果,往生净土成就无上佛道,所以十方诸佛如来处处都指向净土,回归到净土。 四十八愿里有一个“他方国土”该怎么理解,它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吗?居士:四十八愿里有一个“他方国土”该怎么理解,它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吗? 常敏法师:他方国土,他是站在西方极乐国土说的。他方国土的菩萨来到我的国土,或闻到我的名号;他方国土的众生,触其光明,身心柔软,善根增长,这些都是指他方国土。
居士:这些指的不是能享受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 常敏法师:可以享受到弥陀给予的恩德。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虽然我们离他很遥远,但是他的光明照耀十方世界没有障碍,光明照耀我们身心,令得安乐。
居士: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念阿弥陀佛的区别是什么? 常敏法师:南无是皈依、归命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弥陀要救度十方众生的意思,我们也是十方众生之一,所以南无是救度我之意;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机法共同成就的愿心,机法共同成就的名号。
居士:那其他的寺院念阿弥陀佛能往生吗? 常敏法师:在哪里念的不是这一尊佛呢?《佛说无量寿经》第二十愿说:你要回向回心,才能满你的愿心。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居士:我问一个幼稚一点的问题,怎样才能跟阿弥陀佛熟一点?天天在这个世界里,你看这个世界是假的世界,看到的事相也是丑恶的。你说极乐世界是真的世界,那我怎样才能看得到? 常敏法师:你不是经常在朗读吗?你把朗读其他的时间来读《佛说无量寿经》,听一听佛说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居士:她读得很好听。 常敏法师:读得再好听也不能解决你的生死问题,所以还是要多读净土的经典——净土三经。多读经典,多亲近阿弥陀佛,佛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死一大事。多念佛,你慢慢就能了解佛的心意。
居士:但是我不想跟人交往。 常敏法师:但你可以跟阿弥陀佛交往啊,多读他的经义,多念佛。佛说如法修行,什么叫如法修行?佛如是说如是教,他所教的,我们就要去如实听闻。 不念佛,佛也在,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即使不念,佛的愿力也在?居士:念佛,佛就来;不念佛,佛也在。后面一句不好理解。 师父:母亲会想念孩子。当妈妈想念孩子的时候,妈妈的心就在孩子身上。而阿弥陀佛也是这样,我们都是阿弥陀佛的孩子,我们现在能在弥陀殿、念佛堂念佛,就是佛的愿力把我们牵引到一起。虽然你没有念佛,没有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是挂念我们,他的悲心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果没有南无阿弥陀佛慈悲召唤,你会来弥陀殿、佛堂念佛吗?我们会认识吗?恐怕即便在街头相遇也会错身而过。现在我们能在一起念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呼唤。我能念佛,我们念或没有念,他都在召唤我们、护念我们;虽然我们烦恼深重,他也不会嫌弃我们。不是说我念佛,修行又很好,就可以往生净土,你看看你念佛又不持戒,可能就往生不了。阿弥陀佛的慈悲心是这样吗?阿弥陀佛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你修行得好,可以往生净土,你修行不好,佛也慈悲救度,也要让我们回家。
居士:不念佛,佛也在,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即使不念,佛的愿力也在? 常敏法师:佛的愿力本来就在。南无阿弥陀又称为不断光如来,什么叫不断光如来?我们就怕阿弥陀佛不来救,哎呀,我今天念佛信心欢喜呀,阿弥陀佛来救我;我烦恼来了怎么办?阿弥陀佛又不救我了,不可能吧?阿弥陀佛的不断光救度我们不会间断,他不会一下把我们救起来,一下又放到水里去。哦哟,刚刚我去接个电话,一回儿我又要去买菜了,佛会把你放一下吗?不会。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又称为无碍光如来。 佛的愿心一直都在。我们凡夫是无常的,但佛的慈悲心是真实的,他的愿心也是真实的,不像凡夫众生,起心动念都是恶业。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三心是佛真实之心,他的真实心如金刚一样不会变异,他的愿心也不会断绝。不会说你今天修行得好,就救你,你明天修行不好,就不要你了。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者。 佛说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乃至一念,指佛慈悲到了极处,就像我们落入水中,当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就被救起来了。佛救度我们的慈悲愿心从来就没有断绝过,不会断绝,一直在护念我们呵护我们,哪怕我们在睡觉、在梦中,阿弥陀佛也在护念我们。有很多人睡觉的时候,做梦的时候也会念佛。 《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能得往生。假如只是一心不乱,没有信愿持名是不是也可以往生呢?居士:请问师父,《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若一日……若七日能得往生。假如只是一心不乱,没有信愿持名行吗? 常敏法师:这一心不乱来自哪里?
居士:肯定是信愿持名了。 常敏法师:很简单的例子。你知道你妈妈吗?对自己的妈妈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吗?你会叫她们这些女人妈妈吗?会不会?
居士:那肯定是不会啊。 常敏法师:所以这个“妈妈”在心中已经确定下来。此一心确定下来就不会再颠倒、散乱,不会迷惑颠到见到其他女人就叫妈妈,是不是这样?妈妈的恩德在你心中,妈妈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已经在我们心中确定下来,所以再也不会迷惑、颠倒、散乱。阿弥陀佛也是这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当我们闻说阿弥陀佛,持名念佛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哦,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母亲,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来救度我们的,是佛的真实慈悲心来救度我们,阿弥陀佛就是无碍光明,救度众生没有障碍,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世间众生寿命各有长短,长的百年,短的只活一天甚至更少的时间,所以才有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当我们闻到名号的时候,弥陀的恩德就已经建立在我们心中,执持名号在我们心中,他就不会颠倒,不会散乱,就像母亲的恩德在我们心中,不论你能活多长时间,都不会颠倒、不会散乱、不会不认识妈妈,这个才是叫一心。这个一心是佛以名号来体现。往生的信心,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利益,确定下来不会变异,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现前。为什么呢?因为名号的恩德啊,南无阿弥陀佛又称为无量光无量寿,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功德,名号的功德就建立在我们心中了,而且于一切时常随我们。名号具足无量的功德,当我们闻名的时候就建立在我们心中,我们就获得了往生的利益;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金莲花自然在我们心中绽开,我们自然就能看到阿弥陀佛,自然就坐在莲花上,佛恩摄受,不会颠倒,令我们一念之顷往生净土。所以,闻名这个时候,就执持名号了,佛的恩德执持在我们心中,住持在我们心中不会颠倒,不会散乱,不会变异。遇火不能烧,遇水不能淹。此一心,在我们口业体现就是念佛,在我们心业就是忆佛,在我们身业,我们说我们去拜佛,那就是礼佛。 “欲生我国”也是阿弥陀佛急切的呼唤吗?居士:“欲生我国”也是阿弥陀佛急切的呼唤吗? 常敏法师:对。我们愿意往生净土也是阿弥陀佛急切的呼唤,这种信心,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以及我们念佛,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呼唤。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都是为十方众生所发,对于我们来说,阿弥陀佛的一一誓愿是为我们每个人而发,这是他的愿心。 我们都知道四十八愿中一一誓愿,触其光明,身心柔软,这种光明是什么呢?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以其名号来体现,十方世界诸佛国土的众生闻其名号才会得到无声法忍,触其光明才会身心柔软,善根随之增长。所以,信心也好,念佛也好,都是来自名号的恩德,从三十三愿、三十四愿到三十五愿,愿愿都是阐述名号的恩德、名号的功德,都是在告诉我们闻其名号得到什么利益——闻其名号得三法忍。
居士:为什么有的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有欢喜,有的人没有欢喜,有的人痛哭流涕,会有各种表现呢? 常敏法师:佛要救度十方众生,我们都是十方众生之一,每个人与佛的因缘不一样,智慧不一样,善根也不一样。每个人的这种各自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所以它有差别相,而这种差别又和阿弥陀佛有这个缘分,有的人念佛信心欢喜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有的人念佛就是想保平安,有的人念佛求升官发财,有的人他来念佛可能对阿弥陀佛还不相信,只是有了事情才跑来临时抱佛脚……形形色色,各色人等都有。
居士:反正不管什么样阿弥陀佛都救!因为极乐世界已建好了,为我建好了。不管怎样,听闻到我的名号,你的往生就决定了。 常敏法师:阿弥陀佛以他的平等心救度一切众生,所谓佛心者慈悲心是也。每个人和阿弥陀佛的缘不一样,有的人信心欢喜,有的人发不起信心,“怎么这个欢喜心找不到啊,生不起来!”那就很苦恼。你苦恼,阿弥陀佛也不舍弃你啊,名号也在心中体现出来了,已经佛光摄取不舍。 《观经》,是不是我们自己要去观?居士:《观经》,是不是我们自己要去观? 常敏法师:是佛以本愿力,是佛力的加持,我们才能观察到,并不是我们自己有这能力。《观经》说十三观,净业三福,修种种功德,回心、回向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把十方诸佛的教法也阐述了一下。他虽然说了要修十三观,修禅定,修净业三福,但望佛的本怀,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还是在于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是往生净土的正行,其他的属于杂行。《观经》说念佛人才称为芬陀利花。芬陀利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白莲花,珍贵稀有。念佛人才是珍贵稀有,称为好人、妙好人、好好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他们主动来作我们最要好的朋友,恒常护念我们。所以,我们要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会感受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在你身边护念,十方诸佛也在护念我们。这种境界慢慢念佛去体会。
居士:《观经》、《无量寿经》比较细化。 常敏法师:阐述念佛的利益,《佛说无量寿经》比较细致、周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生起的本末、他的本怀、诸佛如来出世的目的等等,都阐述得很清楚。 净土三部经的层次是怎么样的?《无量寿经》是不是更具体一点?居士:净土三部经的层次是怎么样的?《无量寿经》是不是更具体一点? 常敏法师:《佛说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鹫山,显现光颜魏巍威神之相,以阿难尊者为祈请,宣说诸佛出世之本怀、弥陀四十八愿、以及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生起的本末。 《无量寿经》上卷说四十八愿之因:法藏菩萨发菩提心,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选择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清净之行,建立极乐世界,发起四十八大愿,并重发三誓偈,救度十方贫苦众生。不论善人恶人、智者愚者,只要听闻弥陀本愿名号,信心欢喜念佛,必得往生。如果誓愿不能满足,誓不成佛。之后以身口意三业清净修行,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成满所愿。 《无量寿经》下卷说四十八愿如来净土之果:依法藏菩萨修行而圆满愿行,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无上佛果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使十方众生闻说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获得往生大利。众生往生之因有两种:一、念佛往生;二、植诸德本往生。明信佛智,莲花化生;疑惑佛智,胎生等等。 《观经》最主要是给我们讲了念佛成佛的原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时,王舍城太子阿阇世禁闭父亲频婆娑罗王于牢狱中,又加害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遭受痛苦,祈请释迦牟尼佛解苦恼法。释尊以神通力让她观察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讲定善十三观的修行等求生净土,末后劝令念佛往生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无问自说,告诉舍利弗尊者等,极乐世界的方位,赞叹极乐世界宝树、宝池、天乐等功德庄严。他以无碍光明,遍照十方没有障碍,解释何谓阿弥陀佛,使十方众生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获得往生大利。十方世界无量恒沙诸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劝导十方众生信受念佛。 凡夫的念头都是贪嗔痴烦恼。念佛是缘十法界,是多多益善的吧?居士:听一些法师说,名号是十法界的,不是九法界的,我们念佛是缘十法界。这说法是不是还是落在自身这边? 常敏法师: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佛的慈悲愿心摄取不舍,给予我们无上佛果功德名号,而不在我们念多念少。念佛往生的利益,我们在闻名时就得到了。乃至一念、十念,不是指我们念佛多少,而是指佛救度我们的那一刻。所以不是我们念佛多少,而是佛在悯念我们。
居士:我们平时生活工作,我们念头都是贪嗔痴烦恼。念佛是缘十法界,是多多益善的吧? 常敏法师:不要搞反了。不是我们去缘十法界,而是名号来摄受我们。念多念少不是你决定,都是佛愿摄取不舍。你是从自身方面去阐述,就像太阳出来自然照耀十方,与你的眼光没多大关系,它自然就照到你了嘛。太阳光还有障碍,受阴雨天等气候的影响、遇到房屋等障碍物就不能普照,而阿弥陀佛是不断光,无碍光,所以我们念佛一声、十声都是珍贵的,是阿弥陀佛在告诉我们:我来了。他是带着究竟圆满的无上功德过来的。如果一声没有圆满,那你要念多少声才能圆满?一天十万、百万能圆满吗? 名号无上功德,你念一声不会减少,你念十声不会增加,所以不是靠你自己去缘的,而是佛的智慧功德已经圆满,与你能缘多少、缘什么没有关系。我们念佛就像阳光照耀我们一样,没有自己任何的计度与筹量。任何的作意,都是对佛的疑惑。 我们每念一声佛号都是佛的恩德。我们不念时佛恩还在吗?居士:我们每念一声佛号都是佛的恩德。我们不念时佛恩还在吗? 常敏法师:名号来自佛的恩德,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因为佛知道众生心是有间杂、没有“至心”的,所以《无量寿经》又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当你发起这一念之心的时候,就得到往生大利,最重要是具足了无上功德——虽然还是凡夫相,贪嗔痴烦恼没有断,但已经具足无上功德,就像污泥中的莲花,污泥是我们内心的无明烦恼,但阿弥陀佛名号的白莲花已种在我们心里。弥陀的愿心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如同孩子虽不会一直喊妈妈,但妈妈的恩德已经建立在心中,和我们的往生息息相关,与你念多念少没有关系。
居士:在寺院念佛多好,在家里总有事情。 常敏法师:你在这里念一天佛,修一天善,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到了西方净土,就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这个世界,都是在共诤不急之事,你们能来这里精进念佛一天,都是很殊胜的佛缘。
居士:念佛比做善事还好吗? 常敏法师:念佛才是最究竟圆满的善法。念佛这样殊胜的教法,是佛的慈悲摄取不舍的恩德给予我们往生成佛的大利益。
居士:我们这一生的佛缘极其珍贵。 常敏法师:对,很难遇到。可遇不可求。在世间,你要行善、行菩萨道都是一件很难的事,菩萨的教法都很难遇到,听闻弥陀本愿名号更难遇到。佛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求生净土。”我觉得要做到有难度。居士:在某寺院,看到贴着一段话:“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求生净土。”我觉得要做到有难度。 常敏法师:那是针对修诸功德的人、能真发菩提心的人说,不是对你说的。我们凡夫众生唯靠弥陀愿力往生净土成佛。对于我们来说,愿往生净土就是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往生净土就是成佛,成佛就会广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啊。这是阿弥陀佛以其善巧方便的智慧来满足众生的愿心。凡夫想满足自己的菩提心很难很难,因为凡夫心是虚妄心,就像我们要去帮助别人,先要自身具备这条件才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