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莲友专栏>>归来吧故乡>>四十九、河南陈居士姐妹的来信(四)>>
四十九、河南陈居士姐妹的来信(四)
添加时间:   作者:愿赋居士   点击:3244

胜雄大德:
    接到您的信及我姐姐给您和某法师的信,以及您批复的复印件。尤其你的近作《能闻即是信》和《感应道交的一念》,不由对您的感激、敬重之情又一次地贯心而生。同时,为自己过去泛泛地信赖念佛而感到惭愧,就连比之我姐姐年前那份对佛的感恩之情都差得太远。我记得两年前,姐姐听说从台湾来一位大师用一个月时间专讲戒律,机会很难得;姐姐原先想先到郑州动员我一起去听,后来因为姐夫病了,我们也就去不成了。为了能在郑州得到一点法益,她就携同我一起,好不容易才找到河南省佛学社的住持能先师。谁知我刚随姐姐跪到污秽的硬地上,姐姐就泪流满面地对能先师说:对佛的大恩大德,真不知如何才能报答?为报佛恩才恳请师父能讲讲戒律,为弟子开示……当时我几乎愣住了,心想:姐姐对佛的感情怎会这样地深切呢?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我非常喜欢、欣赏这种形式的信息交流(指您以前寄来的大批信件),尤其您的批语,对我启发更大。我也才真正懂了“莲宗”因果同时,果地起修的真实义与《与佛合而为一》那段(这次姐姐的信),其实两者是一不是二。我和姐姐一样,原来都是似懂非懂。您每段批语都是那样自然随意、细腻、精辟又准确,使我流连忘返。如这段闻信名号之后,心安或不安都还是会因外在环境的的影响而起伏,业报之身嘛!本即会这样的!不过,心的基础不同了……
    我初读《念佛的心情》,当我读到:“一念”就是这种感念佛之恩德,而发出之一刹那也!此一念即得现世往生,住不退转。我当时便以为: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倘若真如此,岂不真成了“万修万人去”啦?我连净宗祖师永明延寿禅师的话“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都不敢相信,因我记得有人讲,整个台湾几十年之内不过才有几十个人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极少。还有,《念佛的心情》第二十一页第一段:“因之,在法藏菩萨成佛的刹那,众生就都已蒙救度。”我认为这“已蒙”二字是否太过分了呢?对那些未闻到佛法或闻而不信的众生,又怎能言“救度”甚至“已蒙救度”呢?
    我读了《无量寿经》康译本五十七页:“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段比之夏集本“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的确,如您所说要清楚、肯定得多了。我才明白了:
    “一念”---今心之当下;
    “即得”---亦是当下。
    在您《感应道交的一念》第一段“……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誓愿力,已成就了众生得能了脱生死之系缚,……往生他创建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且进而成佛。这种殊胜不可思议的成就,纳入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中之中,……只要我们对此名号所具之意义,能起一念信受也就是与名号相应,就领受了名号的无上功德,且在我们这一念信受之当下刹那,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了!往生是在当下已证得而不是在临终的!”与康译《无量寿经》绝对相契、清晰。此一段将我前面第一个疑虑便彻底消释了。
    关于“已蒙救度”,我才认知了一丁点,不知对否?佛所以出兴于世,为之一大因缘,就是要为众生开佛知见,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众生蒙救的一切手续佛已代为众生所完成。至于每一个众生迷途知返,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佛母绝不会遗弃她任何一个儿女,我等劣弱儿女(用您的话来讲)又有何德、何能凭藉自力逃离生死苦海呢?唯依佛力所感,深切信愿去应。我又要引用您的嘉言:有真实的信心,苦苦地自省与思惟,以感恩的心去体会。佛母对儿女的无尽的慈爱,绝对地救度。一念相应一念是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继不断,身虽还在世间,心已化佛矣!以前是妄心念佛执“我”实不去;今日是信心念佛妙法莲花生。
    希望以后再有与莲友来往的信件,还烦请您复印寄来,好让我好好学习。您许多精辟的论理都深深地拨动了我心弦。您最后寄来的一张大照就在我的眼前,真不知怎么感谢您才好。
    我曾想让您给我找一张广钦老和尚往生时,拍(好像是月亮)照出一朵莲花;世上罕见,非常美。几本关于广钦老和尚的书上都有,但比照片效果就差多了。我几次想写又怕您忙,不敢给您添麻烦。可是昨天一位居士打电话来问我正在干什么?我说在给一位台湾的大德写信,他即刻提出想讨要那朵莲花以及广钦老和尚的照片。在您方便之际,随缘就事吧!
    祝福您春节
    济济一堂 合家欢乐

                                          陈居士 合十敬上
                                          一九九九年元月二十八日
    南无阿弥陀佛
    河南陈居士姐妹的来信(一)

胜雄大德师兄:阿弥陀佛!
    我刚寄走了一封给您的信,就接到您寄来的书、信,我高兴极了!连看了两遍还不够。非常感谢您的一片苦(慈悲)心,尤其看到您在信旁的眉批,更是拍案叫绝,不禁又从嘴里流出“阿弥陀佛 ”的应呼声。有如您的《我们回家吧》一样,您的文章有如行云流水,自然、细腻、婉畅。您虽不像佛在短短十几分钟里呼唤舍利弗三十六次那样呼唤我的名字,但您孜孜不倦地,不厌其烦地开导,解脱我内心的疑虑、屏障,我无法报答您的恩德。
    在您的眉批中两次提到“感应道交”的深解诱导,我也在逐步深入,当然距“正定聚”还太远。最近我在不断回味,从理上讲,念佛成佛的理论即:“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唯心造”“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要深信切愿,在事上方能达到。“一念相印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六祖说得好“佛法是不二法”,您也提到《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力”“他力”是很不得已用出的名词。我才想到唯有通过一声声的佛号,把自己烦恼、妄想、分别、污浊的心、沉重的体逐渐变为接近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样才能和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性相溶。佛父母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自己儿女的左右,随呼随应。
    您还写过:一念觉----觉者佛也,一念不觉为之凡夫。我现在有所觉悟,但还不究竟不彻底。我现在随时检点自己持戒念佛,心地坦然,一切放下。有时我还担心:万一我临终昏迷可怎么办?当然现在我身体虽不是很棒,可一点病痛都没有,在网球场还像年轻人差不多。去年十一月份我去广州参加铁路部网球赛之后,到武汉大学住了一个月,我姐要我做一下肝功能检查。化验后大夫带着惊奇的口吻问“你是否打过预防针?你怎么会有抗体呢?”我也觉得我心胸越来越开阔,原来是不情愿地扫楼梯,现在是自然而然。您纪念母亲念佛往生的《与佛合而为一》写得非常好。我一定努力,也一定能达到此愿。
    在此感谢您的关怀。
    南无阿弥陀佛。

                            陈居士 合十敬上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四日

    复河南陈居士姐妹(一)

善亲友陈师姐如晤“
    很高兴收到您八月二十四日的来信,“神往不由唱佛名“,此即是念佛的心情。然则,您深心追溯去想:您这从口中自然流露的念佛,是我寄上的二位大德的信,使您念出佛号吗?如果我寄上的是两篇世界名著,也令人感动的,您也看了会念佛吗?所以,这个能念佛的源头是来自于阿弥陀佛,这一念发出念佛的心,就是“南无”,也就是我们的“南无”也是源自于佛而不是您自己发出的;这,就是绝对“他力”的理念!自力、他力,即全是心念与体会的不同而已,而外在全无改变,所以并不是要侵占自力或否定自力!
    您在此说“应呼声”,太好了!什么是“感应道交”?您自己已经写出答案了嘛!这“应呼声”,“应”从哪里来?阿弥陀佛在十劫前已成佛,即已完成了四十八超世弘誓,也即已成就名号救度一切众生。名号是佛成就的,即是果觉、真如,以心光直入我心的深处,也就是十劫以来从佛处“感”过来了!只是我们一直不知这种无尽的慈爱、绝对的救度!闻如不闻,见如不见。
    就算现在,我们都五十多岁的人了,看到“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很多次吧?名号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么年岁了,我们是不是“闻如不闻,见如不见”?您终于懂了!闻到了!看到了!这由衷地“懂了!”“闻了”“看了!”就是“应”!所以您才会写出“应呼声”!这就是“感应道交”,不是另有一个“感应道交”要去逐步深入了解的!这一念与佛号相应,就是《无量寿经》的“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也就是一念当下刹那,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住正定聚),不是与“正定聚”有一个远近的距离,让您去“拼”要您去达到!而是自然具足的!
    您说,您最近不断在回味 “从理上讲,念佛成佛的理论”,“回味”是正确的,吟味体会我已被佛的大悲救度;但,如果是要从理上去弄懂“理论”,恐会将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变成由您去“思”去“议”了!此,当中有极细微之处,有时会转不过来,譬如“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从“自力”的角度,与从“他力”(已得救)的角度,其领解与体会全然不同!倒不如回到您第一页那种绝对他力,“神往不由唱佛名”,那,反而是最殊胜的!愈单纯,愈直接就好了!何必自缚?
    您我这个“物身”是要用来吃饭大便的,怎能成为“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呢?又何能和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性相溶呢?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已经证入“法性”的境界,在说“法界性”的事,而我们这副德性的凡夫,这个身体既然是“业报身”,就是会“烦恼、妄想、分别、污浊的心、沉重的体”,净土的真义,就是专为“业报身”的家伙而设。如果能做到般若法门的证入法性,那,是那些能做到的人去做!我们犯不着苦苦硬拼,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生命有限嘛!何必自讨苦吃呢?
莲池大师说“越三胝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又说“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门,绕与旁人行”,体会到了七老八老了才会说出这种“觉悟”的话。要知道,般若法门是与真心相应,净土法门是与名号相应;一个从“空”而入,一个从“有”而入。所谓“禅净双修”,是“做不到禅,也做不到彻底的净”,果能了澈禅与净,断必一门直入!
    既然您说“觉悟”、“究竟”、“彻底”,净土的觉悟是确实承担自己毫无丝力可了脱生死,唯死心依赖佛力大悲名号的救度。这个救度是乃至一念与名号相应,即能往生,进而究竟成佛,彻底的救度!您临终昏迷也好,不昏迷也好,那是您的事,佛只是履行他的誓言,在您写此信,于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四日您与名号的相应就已救了您!您以后要怎么,那是您的事!经云“此生已尽,梵形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当一个真正领受佛号救度之人,确信佛的大悲,在一念信受之下,就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也就是都能成佛了,没有了后顾之忧,此时对人对事反而更能“仁民爱物”,所以您打扫大家共同的楼梯,心情就完全不同了,进而,邻居也会受到良性的影响,大家更为敦亲睦邻。
    纪念家母念佛往生之《与佛合而为一》,最主要的在于安慰大家,鼓励大家,以我母不识字,生活环境卑微,亦不识佛法之情形下,只是一念与佛号之真实大悲救度意义领受、相契,即是于七年前即已往生矣!当时的一念信受之后,日子仍然像她以前,也念佛也称呼她熟知的众神,希望众神能能保佑她的健康及子女的福寿安康,念佛也只是精神或病情好些了才念。此,凡夫之情状,佛在五劫思惟中,通通都考虑到的!我们任何人、任何的境遇或情状,佛绝对都在五劫思惟中,通通想到,并且绝对包容、救度,绝无例外!绝不摒弃!
    我引家母为我打毛线衣之例,当时十四岁,不知母亲为我打毛线衣的苦心与爱心,现在体会出来了,如果毛线衣现在再穿上它,毛线衣所含的苦心与爱心,是我“努力”“达到”的吗?毛线衣本来就有,本来就具足苦心与爱心,我只是心领意会,心意到了,就是得到母亲的苦心与爱心了!对不对?正如您看到电视或一篇文章,让您产生“会心的微笑”,就是您和它共鸣、共契了!这一刹之后,再读再看,不一定仍会产生微笑的。现在,您闻知佛号对您的绝对救度,产生共鸣、微笑,甚或欢喜踊跃,是名号已具足这种不可思议无上功德,不必您去努力而达到的,而且有佛力的住持,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像看到电视或文章,相应微笑之后,就没了,对自己无所增益,或世间的荣华富贵,死了就没了!

                                    李胜雄 合十敬上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