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莲友专栏>>愿赋居士>>五、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三篇)>>
五、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三篇)
添加时间:   作者:愿赋居士   点击:3949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五、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三篇)

心得五之一
    记得在电视上,曾看到儿童歌唱比赛,一些五、六岁的小女孩,由家长打扮得像一位小大人,花枝招展地唱着那种刻骨铭心思念、哀怨的男女情爱生死相许的歌曲。尽管被教得表情及手势配合歌词而唯妙唯肖,但无论如何,五六岁的小女孩是无法真正体会男女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唱出的韵味,总是少了那份心与意合的感应,只具形式而无真实的情感,听众可能只是在欣赏歌唱的表演而已。
  如果这种歌曲,是由著名的声乐家所演唱,把感情融入于歌曲中,扣人心弦的唱出,那么,听众之中即使未经深刻爱情的折磨洗练,也易能感染体会歌曲而深受感动。
  同理,由此而来体会「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越能体会名号就是一首刻骨铭心,对自己无尽慈爱、绝对救度的大慈大悲心曲时,则自己念佛的心情就越能与名号佛心相契相应。《楞严经》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完全在于相应我们自己对名号的体会。
  经文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无量寿经》也说「成佛以来,凡历十劫」,这说明了阿弥陀佛在十劫前就已经成佛了!也就是法藏比丘经由世自在王佛,为他广说二百十一亿诸佛净土之后,他再经「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所选择其中最精妙清净而建立的极乐世界,已经完成了!连同他所宏发超世的四十八愿,一一愿都是先以利他为目的,如不能达到此目的,就不成佛,现在他已成佛,就显示他的四十八愿都已达成了!释迦牟尼佛在此证明法藏比丘已成佛,号「阿弥陀」佛。
  这四十八愿,法藏比丘如何去达成的呢?《无量寿经》说「超发无上殊胜之愿」、「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亦即他经兆载永劫,那种不可思议的漫长时间中,以身口意清净的方式,来达成的!依经文:
  他的意业之行,以「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他的身业之行,以「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他的口业之行,以「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并且,他「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比起我们经常的只有五分钟的热度,法藏比丘是以这种身口意清净的方式,经历兆载永劫的漫长时间,毫不退堕,精进猛行!为的是要救度一切众生免于沈沦生死的苦海,往生他的极乐世界,进而必定成佛。这才是真实的「至诚心」「信心」乐意为众生的精神与实践,以如此超绝的愿力而完成的珍果,会是何等的殊胜与不可思议啊!
  名号,是四十八愿中第十七愿完成的:「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世尊对第十七愿的阐述成就文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此愿文及成就文,都是显现内心的语言,极其微细精致细腻,不是粗心可以一读而过的。「不悉」是表示大大而详尽的闻知,即成就文「皆共」之意。「咨嗟」是佛由佛知,故而用「咨」以示平等尊重;「嗟」是言不足以尽意的出声,所以成就文用赞叹、不可思议,以表示诸佛自发之声。「称我名者」之「称」,有知其轻重、阐扬、言举之意;「名」是自呼,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愿文是于世自在王佛面前所发,且咨请诸佛,所以只用「名」,而不用「名字」,因之成就文说「无量寿佛」即是称佛名。
  再者,「称我名者」是法藏比丘尚在「因」位所发之愿,所以说「名」;十劫前已成佛为「阿弥陀佛」,也就是已完成了「果」位,所以经文才说「号」阿弥陀。(《净土经》均译为;名「无量寿」)。「号」的意义在于:尊其名,更为美称;家以「号」名;家之属谓之「号」。由此可以体会出经文所说「号阿弥陀」及《无量寿经》所说「闻其名号」,就是说明阿弥陀佛已完成了我等众生,已成为他的家属了!从而,也可体会这是世尊为众生庆幸之赞叹也!这一切,已在十劫前就已完成了!
  所以「闻其名号」,「闻」的意义即在于有此体认,不但是口传为「闻」,不立文字为「闻」,难以言论为「闻」,此不可思议之给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利,故而为「闻」,有别于单纯的「听」。

五之二
  经文对「阿弥陀」之说明为「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也就是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也。此为四十八愿中,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及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所成就的。
  「无量光明」代表空间、菩提、智慧之光、快乐之光。《观无量寿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唐朝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也就是阿弥陀佛以光明为名号之体,遍照十方无量世界,救度摄取念佛的众生。母亲用双手只能拥抱两个儿女,阿弥陀佛以光明可以拥抱一切众生。《无量寿经》更进一步阐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能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由于一切众生各有不同的烦恼与障碍,光明名号乃具此十二光佛的功德,无所不能的利益一切众生。因之,世尊赞叹而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无量寿命」代表时间、涅盘、慈悲之光、幸福之光。也就是无穷无尽永远在利益一切众生,以此愿来执行光明摄取众生及永久济度众生,也就是永远不会舍弃我!
  名号既然是佛成就的珍果,也就是佛果,也就是真如。吾人的见闻觉知性,是我们真如自性所推动,所以才能见、能闻、能觉、能知,同理,名号是真如,自有动能对众生声声呼唤念佛,推动众生念佛。「念佛成佛」,是我们领受佛果名号为往生之「因」,由于因是圆满的,所以我们所得的「果」也是圆满的,即因即果是同时成就的。
  了知于此,拜读「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即是十劫前,四十八愿一体完成的剎那,阿弥陀佛成佛,则「名号」所具的乃是法藏菩萨,在因位时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及成佛果位时已完成的无量光寿之「行」,亦已一体成就矣!想想看:自己无始以来,仍在此沈沦于六道生死苦海,未曾有过一次出离,此次我幸而出生为人身,又幸运遇到十劫前成佛的阿弥陀佛,终于能念佛而成佛,是何等庆幸啊!
  经文接着说明阿弥陀佛国土,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及诸菩萨众,其数之多非算数所能知。然后再以「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做为一个段落的结语。可是为担心众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阿罗汉及诸菩萨众,所以再接着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
  「阿鞞跋致」即是住「正定聚」、「不退转菩萨」,也就是《净土经》所说的「若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转,必不复堕诸险恶趣、边地下贱、蔑戾车中;常游诸佛清净国土,殊胜行愿,念念增进,决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四十八愿中,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所成就的。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众生当然包括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以畜生道为例,为什么老鼠、蟑螂、鸡鸭、虎狮…等,他们的往生会「皆是」阿鞞跋致呢?和天、人、甚至声闻、缘觉、菩萨的往生一样,「皆是」阿鞞跋致呢?难道这些畜生道的众生,也都是因为积功累德,行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而往生的吗?否则怎能皆是阿鞞跋致呢?其原因何在?
  「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无量寿经》也说「次如弥勒」,即位次如同弥勒菩萨,将继释迦佛来我们娑婆世界成佛,所以说「补处」。为什么往生的众生皆是阿鞞跋致,而其中会有那么多等觉菩萨呢?如何才能「一生补处」呢?
  如果众生的往生,必须依凭众生各自的能力或修为,则身为人道的我们,尚且都会各有不同的能力与生活环境,会有不同的贤愚、贫富……等,怎么能「皆是」阿鞞跋致呢?更何况在三恶道的众生,身处悲苦的情况中呢?除非众生所得到的,都是平等相同的利益功德,以此相同的功德而往生,才能有相同的成果,才能「皆是」阿鞞跋致。
  我们常说名号是「万德洪名」,既言「万德」就是圆满无缺!而名号是佛成就的,是佛果,是佛经兆载永劫难行苦行,以身口意清净,真实为救度众生而拼出来的,并不是众生拱出来的。那么,是有条件的要众生如何如何才给予呢?或无条件回施给众生呢?既然众生的往生,能「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佛将名号佛果,无条件平等回施给众生了!不管是三恶道的众生或五逆十恶极恶之人,包括你我都在十劫前阿弥陀佛成佛的剎那,都已以当时的样子救度,名号就已以光明体直入众生的心想中。十劫以来,不因我们又累积更多的善而更圆满,或累积更多的恶又收回救度,我们徒然流落在善恶的六道中,不闻不知名号对自己的救度。称念名号即是领受佛果,可怜在十劫中,我们竟然连散心称念都没有!

五之三
  释迦牟尼佛说明了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殊胜之后,即劝众生应当发愿,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能和无量无边的阿罗汉、诸菩萨众,这些上善人俱会在一起。
  生活即是教育,如学校的生活中,师生的一言一笑,同学之间的欢乐嬉戏,无一不是在互相浸淫、启迪、教化,无一不是在施放教育的功能。极乐世界连生活环境的依报,如宝池、八功德水、楼阁、宝树、莲华、风声、鸟声等,众妙绮丽功德庄严,都在教化众生使之成佛。众生在六道三毒的苦海中,以拔苦脱苦的方式经历无量岁月,一直无法了脱生死,如仍以过去无量失败的方式再次勉励,对于劣弱之我等,只有再次失败而已!阿弥陀佛大悲于此,改为另一方式,先让众生都能往生极乐净土,以依报正报的极乐方式,来达成众生的成佛。我们在此的生活中,或许能遇到优秀慈爱的亲友师长得到教诲与爱护,但较之在极乐世界与阿罗汉及诸菩萨等上善人俱会在一起,所受的无量功德及殊胜庄严,是无法比喻的。
  经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这是平等往生毫无设限与差别待遇,为什么有阿罗汉、诸菩萨、一生补处,这种不同的分别呢?既言「俱」会在一起,可见我等之往生都能和他们在一起了!但,对我们自己而言,当然往生是「阿鞞跋致」(初住以上的菩萨),如何是「阿罗汉」?如何是「诸菩萨众」?(「诸」表示诸位阶次的菩萨都有)如何是「一生补处」?这是我们要深深思惟的。
  再者,我们是凭什么往生的?依每人积功累德的多少来决定吗?是今生或无量岁月以来累积的?或依智愚、贫富……来决定的?是今生或无量岁月以来累积的总成绩?既然「众生」甚至已包括三恶道,可见和我们今生身如何如何无关了,也和无量岁月以来所累积的如何如何无关了!那么,众生到底依凭什么往生呢?
  名号既然是「万德洪名」,具足无上功德,到底有没有包括我往生的「信愿行」在内?如果没有,岂不和「万德」产生矛盾吗?难道我们只是在嘴皮子说说「万德」,心中却不敢认知承担吗?
  我们说「要去达到一个目标」。「要」就是一种「愿」望,然则如何达成?不是光凭嘴说?必须要有行为,这就是「行」。
  世尊劝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我们也「要能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净土究竟成佛」。世界上现有六十亿以上人口,有多少人知道要了脱生死苦海?有多少人看过名号或听过名号?知道有极乐净土?进而「愿」往生呢?如无世尊讲出净土法门,谁能知之?对于凡夫的我们,无始以来受无明障遮,无法生出这种「愿」望,甚至有很多人不以为然的!凡夫劣弱如此!阿弥陀佛为救度此类凡夫,故而代我们完成「愿」望,我们才能有欣愿往生;有了「愿」还不够,我们太劣弱了,又代我们完成必要的行为(「行」也),才能让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此「行」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这就是众生的愿、行都由 阿弥陀佛所成就,也是他五劫思惟的。
  可是我等极恶最下的家伙,又何能「信」受呢?因之在「愿」中必须再加入「信」心,使我等才有生机可言,否则完成了愿、行又不被信受、岂不白努力了?「信心」是从外而来的,如企业经营,对客户给予信用放帐,是因为客户经营良好,所以企业才会对客户信用授信。对于名号的万德洪名,因为是佛完成的,所以才使我们能有信心。
  「他力」即是从佛心的大慈悲为本,以「他作我受」的方式来救度我等愚劣凡夫,所以阿弥陀佛经五劫思惟,思惟如何救度众生(「愿」也),「兆载永劫」者,难行苦行以完成誓愿(「行」也);十方诸佛及释尊只须劝请众生领纳信受念佛往生成佛也(「信」也)。「他力」并不是在否定「自力」,而是在提供一个理念的转变,以契入相应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佛成就名号,平等回施一切众生,使众生都得蒙救度之法,使众生与他同名同号为阿弥陀佛,众生相应、亲昵名号到什么程度,即是拥有名号无上功德多少程度了。此所以阿鞞跋致、阿罗汉、诸菩萨众、一生补处等之不同分别也。
  善导大师对六字名号之释云「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归命」是深心的信,代表着众生的领受(南无)及佛所给予众生的是归命那种深心的信;佛宏发的大誓愿也是要回施给众生的,所以说「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这种由佛完成的「信」「愿」珍果即是「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由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已具足众生的信愿行,具足无上功德,众生称念名号自然而然即得往生,所以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