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第四章 显净土真实「证」>>
第四章 显净土真实「证」
添加时间:   作者:亲鸾大师   点击:3888

【一、标举】 必至灭度之愿 难思议往生

【二、真实证】

〔一、真证之体〕 谨显真实证者,则是利他圆满之妙位,无上涅槃之极果也。

〔二、真证本源〕 即是出于「必至灭度之愿」,亦名「证大涅槃之愿」也。

〔三、真证转释〕 然烦恼成就凡夫,生死罪浊群萌,获往相回向心行,即时入大乘正定之数,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必至灭度即是常乐,常乐即是毕竟寂灭;寂灭即是无上涅槃,无上涅槃即是无为法身;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 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必至灭度愿文:

【三、经文引证】

〔一、大无量寿经一文〕 《大经》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二、如来会一文〕 《无量寿如来会》言: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三、大无量寿二文〕

 (一)、愿成就文,《经》言: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二)、又言: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四、如来会一文〕 又言: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四、释文引证】

〔一、昙鸾、净土论注三文〕

 (一)、《净土论》曰:「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此云何不思议?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议耶!「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药涂种子,在水不烂,在火不,得因缘即生。何以故?不朽药力故。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迳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二)、又言: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三)、又《论》曰:「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二、道绰、安乐集一文〕 《安乐集》云:然二佛神力,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须知此意也。是故昙鸾法师正意归西,故傍《大经》奉赞曰: 安乐声闻菩萨众 人天智慧咸洞达 身相庄严无殊异 但顺他方故列名 颜容端正无可比 精微妙躯非人天 虚无之身无极体 是故顶礼平等力

〔三、善导、二文〕

(一、玄义分一文) 光明寺《疏》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二、定善义一文) 又云:西方寂静无为乐 毕竟逍遥离有无 大悲熏心游法界 分身利物等无殊 或现神通而说法 或现相好入无余 变现庄严随意出 群生见者罪皆除 又赞云:归去来 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 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 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 入彼涅槃城

【五、结释】 夫案真宗教行信证者,如来大悲回向之利益,故若因若果,无有一事非阿弥陀如来清净愿心之所回向成就,因净故果亦净也。应知。

【六、还相回向】

〔一、释〕 二言「还相回向」者,则是利他教化地益也,则是出于「必至补处之愿」,亦名「一生补处之愿」,亦可名「还相回向之愿」也。显《注论》,故不出愿文,可披《论注》。

〔二、释文引证〕

(一、天亲、净土论一文) 《净土论》曰:「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二、昙鸾、往生论注二文)

 (一)、《论注》曰:「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净土论》)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二)、又言:「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以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证净心」。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迳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按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譬如菩萨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日?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净土论》言:)「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座?是故先观「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佛庄严「心业」;既知三业具足,应知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也。 观菩萨者,(《净土论》言:)「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察菩萨有四种正修功德成就,应知。」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何者为四: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八地已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淤泥华」者,经(《维摩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无后」也。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观行体相竟。 已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净入愿心」者,(《论》言:)「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是愿心庄严,应知。」「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略说入一法句故」,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者为「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以真实而名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复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 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不? 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亦名比丘。又如灌顶王子初生之时,具三十二相,即为七宝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净」。 「善巧摄化」者,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 「如实知广略诸法」。「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何等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欲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障菩提门」者: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满足故。何等三种? 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名义摄对」者,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之智。备应而无知,寂灭之慧亦无知而备省。然则智慧、方便相缘而动,相缘而静。动不失静,智慧之功也;静不废动,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萨法则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不证实际;是故应知。 向说远离我心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障人天,四颠倒障声闻果;此中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应知」者,若欲得无障,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乐有三种:一者外乐,谓五识所生乐。二者内乐,谓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乐。三者法乐(音要)乐,谓智慧所生乐。此智慧所生乐,从爱佛功德起。是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三种心,清净增进,略为「妙乐胜真心」。「妙」言其好,以此乐缘佛生故;「胜」言胜出三界中乐;「真」言不虚伪,不颠倒。 「愿事成就」者: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利行满足」者: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寓;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此入出功德何者是?释言: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第一门。」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所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师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七、总结】 尔者,大圣真言。 诚知: 证大涅槃,藉愿力回向; 还相利益,显利他正意。 是以:论主宣布广大无碍一心,普遍开化杂染堪忍群萌; 宗师显示大悲往还回向,殷勤弘宣他利利他深义。 仰可奉持,特可顶戴矣!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