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安心决定钞>>
安心决定钞
添加时间:   作者:觉如上人   点击:7899

                                 本 卷

    1. 净土真宗之行者,当先领解本愿之生起也。
    2. 弘誓虽有四十八,以第十八之愿为本意,余之四十七者为令信此愿也。
    3. 此愿,《往生礼赞》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4. 此文之意者:“若我成就十方众生之愿行能令得往生者,我亦将成佛。若不得往生者,我不取正觉。”故佛之成正觉者,当依我等之往生与不往生而定。
    5. 然者,在十方众生未得往生之前成正觉者,难得了解之事也。
    6. 然,佛代众生圆满了愿与行而既成就我等之往生,圆满了十方众生之愿行成就往生之时成就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之正觉,故佛之正觉之外无凡夫之往生。十方众生之往生成就之时佛亦成正觉故,佛之正觉与我等之往生成就同时也。
    7. 从佛之方虽然成就机之往生,而众生知此理不同故,有既往生之人,亦有今往生之人,亦有当往生之人。在机三世虽不同,但于弥陀代众生所成就之正觉之一念之外,更不要从机加添丝毫也。
    8. 譬如日出,十方之暗则刹那尽霁晴;月出,法界之水则同时如影映现。月出而影宿于水,日出而暗不得不晴。故当思日之已出耶、未出耶,不可疑暗之晴耶、未晴耶。应当分别佛之正觉成耶、未成耶,不可疑凡夫之往生可得耶、不可得耶。誓众生若不往生者不成佛之法藏比丘既已成佛于今十劫,从佛体既成就之往生我等陋拙至于今日尚不知而徒受流转也。
    9. 故于《般舟赞》云:“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惭愧二字释为惭于天、愧于人,亦释为惭于自、愧于他。
    10. 何事故云大须惭愧者?
    11. 弥陀兆载永劫之间,代无善之凡夫勉励愿行。释尊自五百尘点劫之昔,八千返出现于世,欲令我等知此不可思议之誓愿,而至今不闻,故云大须惭愧也。
    12. 若依机所修之大小乘行者,法虽妙而机所不及故,亦得言力不足。今之他力愿行者,行则励于佛体,功则让于无善之我等及谤法阐提之机与法灭百岁之机无不成就往生之功德也。殷勤告知此理而不信不知,故云大须惭愧也。
    13. 三千大千世界无芥子许之地不是释尊之舍身命处,此皆欲令不信他力之我等发起信心而代修难行苦行结缘累劫也。然不知此广大之悲愿,故云大须惭愧也。
    14. 欲显此意故释云:“以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言无上信心者,即是他力之三信也。次言:“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者,诸经随机之得益也。凡夫若无所辨别,则难得他力之信心。然,闻自力难成之时,他力之易行亦被相信;闻圣道难行之时,净土之易行亦被相信也。
    15. 盖,从佛方已成就毫无困难之往生,我等被烦恼所狂失,久沉流转而不信受不思议之佛智。故三世众生归命之念亦归正觉之一念,十方有情称念之心亦归正觉之一念,更无一称一念止于机也。
    16. 名体不二之弘愿之行故,名号即是正觉之全体。正觉之体故,即是十方众生往生之体。往生之体故,我等之愿行无不具足。
    17. 故<玄义分>云:“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18. 于下品下生失念之称念具足愿行者,当知非机之愿行,正是法藏菩萨五劫兆载之愿行成就凡夫之愿行故也。
    19. 领解阿弥陀佛代凡夫成就愿行之义,亦云三心,亦说三信,亦言信心也。阿弥陀佛以凡夫之愿行成做名号故,现于口业而言南无阿弥陀佛。故领解亦不止于机,领解则归佛愿之体;名号亦不止于机,称则顿归弘愿。
    20. 故净土法门者不出详细领解第十八愿之外也。
    21. 释云:“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释云:“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三经唯显此愿也。”
    22. 言领解第十八愿者,即是领解名号。领解名号者,即是领解阿弥陀佛代众生成就愿行而先于机成就往生之刻以十方众生之往生为正觉之体也。
    23. 故念佛行者若闻名号当作是念:噫,我往生早已成就!誓若不成就十方众生之往生者不取正觉之法藏菩萨成正觉之果名故。又礼拜阿弥陀佛之尊像当作是念:噫,我往生早已成就!誓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法藏萨埵成正觉之尊形故。又闻极乐之名当作是念:噫,我往生之处早已成就!誓众生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法藏比丘成正觉而成就之极乐故。言机者,于佛法、世法无此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之机。从佛体成就恒河沙数之功德故,为如我等愚痴恶见之众生得乐之极故,言极乐也。
    24. 虽然信本愿称念名号,以谓他方外佛之功德,于名号不下功夫则不遂往生等者,真实可悲之事也。
    25. 若发起必至信佛成就我等往生之相言南无阿弥陀佛之信心者,佛体即是我等往生之行故,一声之处往生决定也。
当领解:闻阿弥陀佛之名号顿知是我往生,我往生即是佛之正觉也。阿弥陀佛现在已成正觉或未成正觉虽犹可疑,不可以往生之成与未成而生疑,若有一众生不得往生者佛则决定不成正觉故。
    26. 知此处,即谓领解第十八愿也。
    27. 真实欲往生净土者,众生自身本来亦要发愿、亦要励行。然今之愿行者励于菩萨之处,感果者成在我等之处;是超异世间、出世间之理,故和尚赞此云别异之弘愿也。
    28. 代众生成就之愿行,常没之众生为先而及于善人。
若一众生之上有所不及者,大悲之愿则不得满足。每一众生之机成就愿行之时佛始成正觉,凡夫藉得往生也。
    29. 誓如此不可思议之名号言:“若有不闻者,不取正觉。”我等已闻阿弥陀佛之名号,可知我等之往生既成就。言闻者非贸然而闻,闻本愿他力之不思议而无疑谓闻也。得闻名号亦从本愿成就而闻,一向他力也。譬如已成就凡夫之往生,若不闻其愿已成就之名号,安知其愿已成就耶?
    30. 故闻名号、拜佛像,不闻做为我成就往生之名号、不想做誓不能度尽我等则不成佛之法藏誓愿不虚而成正觉之尊像者,则闻如不闻、见如不见矣。
    31. 《平等觉经》云:“闻说净土法门,欢喜踊跃,身毛欲竖”者,非漫然之欢喜。欲励于我出离之行,亦无道心,亦无智慧;缺于知目行足之人,唯沉三恶火坑之身!想或愿或行皆从佛体成就而成就机法一体之正觉故,欢喜之余欲踊跃也。《大经》所云“尔时闻一念”与“闻名欢喜赞”者,即同此意也。非除去他所,见、闻顿知是我往生既成就之名号、是我往生已成之尊形,谓闻名号、见佛像。领解此理,谓信知本愿也。
    32. 于念佛三昧信心决定之人,应当想念:自身亦是南无阿弥陀佛,自心亦是南无阿弥陀佛。
    33. 人身以四大和合而成,于小乘言极微所成。碎身至于极微而见,报佛之功德无所不染;然则,机法一体之身亦是南无阿弥陀佛。
    34. 于心者,烦恼随烦恼具足,剎那剎那生灭。扯破此心剎那而观,弥陀之愿行无所不遍故,机法一体而心亦是南无阿弥陀佛。
    35. 于弥陀之大悲心中,彼常没之众生遍满故,亦是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于我等迷倒之心内,法界身佛之功德遍满故,又是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
    36. 净土二报亦然。依报者,宝树之一叶亦无不为极恶之我等者,亦是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正报者,自眉间白毫相至于千辐轮之孔里,都是圆满常没众生之愿行之尊相故,又是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
    37. 我等色心二法及三业四威仪,报佛之功德无所不至者,南无之机与阿弥陀佛片刻亦不离,念念皆是南无阿弥陀佛。然则,出息入息亦无时分离佛之功德故,皆是南无阿弥陀佛之体也。
    38. 縳日罗冒地尊者常作水观故,受心力所引而身亦变成于池。当知:若染其法者,色心二法亦还成其法也。
    39. 领解念佛三昧,心身亦还成南无阿弥陀佛。其领解现于口业之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最殊胜之弘愿念佛也。
    40. 言念佛者,不限于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功德自十劫正觉之剎那即已成入于南无归命之机,如此发起信心言念佛也。却说,领解此意现于口业,言南无阿弥陀佛也。
    41. 此佛之心者,以大慈悲为本故,以度愚钝众生为先故,称念名体不二之正觉故,佛体亦赴于名,名具体德故;虽是浅识平信之人,称念亦得往生也。然下根之凡夫故,漫然平信亦不可得,闻开其理之时,方始发起信心也。
    42. 虽念佛不得往生者,昙鸾亦释云“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43. 言与名义相应者,思以阿弥陀佛之功德力我等方得往生而称念也。领解之信心现于语言,故以善解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言三心也。故思佛之功德必至成入我身而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三心具足之念佛也。
    44. 自力念佛之人者,将佛去除置于西方,以我自身为白白之凡夫,有时亦想佛之他力而称名号,故佛与众生疏远。道心稍起之时,往生亦觉近;念佛之心亦倦、道心亦冷之时,往生亦极不定矣。于凡夫之心,发道心亦稀故,常为往生不定之身。待至临终无决定心故,口虽时时称名号,实难可靠之往生也。
    45. 似宫仕之时得见参主人,故但想如何方适合佛意而追从于佛,欲承蒙往生之恩。如此想法,机之安心与佛之大悲各别隔离,是常与佛生疏之身也。如此分齐,往生是极不定也。
    46. 言念佛三昧者,报佛弥陀之大悲愿行本来入于在迷众生之心想中而不知,今信知是从佛来成就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之正觉也。愿行皆从佛体来成就,故言拜之手、称之口、信之心皆是他力也。
    47. 故显机法一体之念佛三昧于第八观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善导释此云:“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众生界也。”
    48. 不言定散之众生,不论道心之众生,以法界之众生为所化,“言法界者是所化境”释为众生界者是也。言“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者,弥陀身心之功德满入众生身心之中,故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49. 以信此,言念佛众生也。
    50. 又于真身观释云:“念佛众生之三业与弥陀如来之三业不相舍离。”
    51. 佛之正觉因众生之往生而成就,众生之往生因佛之正觉而成就故,众生之三业与佛之三业全是一体也。
    52. 佛之正觉之外无众生之往生,闻知或愿或行皆从佛体来成就而言念佛众生,以此信心显于口业言南无阿弥陀佛。
    53. 故已成为念佛行者,则如何想欲离于佛,亦不能离开微尘之隔也。
    54. 从佛之方成就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之正觉故,虽是无知无识下下品之失念称名亦得往生者,非称时始得往生,是称现本来为极恶之机成就之往生也。
    55. 又《大经》云“三宝灭尽之众生,三宝之名字尚且不明之机,称一念亦得往生”者,亦非称时始得往生,是从佛体成就之愿行所熏修显现于一声称佛之处成就往生之一大事也。
    56. 如此领解者,我等虽今日今时得遂往生,非是我心之贤明、能称念佛能信他力之心功,是勇猛精进修行之佛之功德于十劫正觉之剎那已成就于我等之处而显现引入也。
    57. 觉体之功德虽同时成就于十方众生之身上,而有昨日显现之人,亦有今日显现之人。已今当三世之往生虽然不同,弘愿正因之显现引入故,佛之愿行之外不要在机上别加一个信心与一个行也。
    58. 言念佛者念此理,言行者欢喜此而恭敬称礼念,故佛之正觉与众生之行一体不离也。言亲者尚疏,言近者尚远,当知于一体之中论能念所念也。
末 卷
    59. 《往生论》云:“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60. 以得他力之大信心人言净华众也,此同于“正觉华化生”也。
    61. 言正觉华者, 以众生之往生为赌物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法藏菩萨成就十方众生之愿行之时,成就机法一体之正觉之慈悲心所显现之心莲华,言正觉华也。
    62. 以此于第七观说为除苦恼法,于下下品说为来迎五逆众生之莲华也。
    63. 以佛心譬喻为莲华者,因不被凡夫之烦恼污泥所染之觉体故也。
    64. 言云何从佛心之莲华所生者。
    65. 昙鸾释云:“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四海皆兄弟也。”
    66. 于善恶之机,九品之位虽殊异,皆凭他力之愿行同归正觉之体不异故,言“同一念佛无别道故”也。
    67. 又,先往生之人亦归他力之愿行而往生,后往生之人亦归正觉之一念而往生,到心莲华之中故,言“四海皆兄弟”也。
    68. “见佛身者亦见佛心,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佛心愍念我等彻入骨髓而染着:譬如火起附着于炭,欲离而不可离,摄取之心光照我等从身透髓。心者,至于三毒之心,亦无不染佛功德之处。
    69. 机法本来一体之处,言南无阿弥陀佛也。
    70. 已发起此信心者,譬如在口业称佛时称时歇,亦可谓常念佛之众生也。
    71. 三缘之中口常身常之释者,此意也。信佛三业之功德故,众生之三业与如来之佛智同一体而佛长时修之功德常显现于众生之身口意也。
    72. 又,唐朝傅大士是深悟大乘亦通达外典之圣者,其言云:“朝朝同佛起,夜夜抱佛眠。”此虽指圣道通途法门之真如理佛而言佛,若从修得来会意者,毫不相违也。被摄取心光所照护之行者亦复如是:“朝朝持报佛之功德而起,夜夜与弥陀之佛智而卧。”
    73. 佛之功德疏而远于机者将如何?真如法性之理虽近,于不悟之机者力所不及。
    74. 不要我力亦不要我悟,久持他力之愿行在身而被无由之执心系缚归来流转之故乡者,真实可悲叹之事也。
    75. 释尊亦如何怜愍,往来娑婆八千返之无功。弥陀亦如何悲叹,难化能化之无验乎?
    76. 若虽只有一人得信此不思议之愿行者,诚为报佛恩也。故《安乐集》云:“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诚哉,此言!以改自力之迷执而转信他力之处,释言“努力翻迷还本家”,又释言:“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77. 又,《法事赞》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78. 此文之意者,极乐是无为无漏之界故,以有为有漏之杂善者恐难往生。言唯归无为无漏之念佛三昧,则方得往生无为无漏常住之报土也。
    79. 先言随缘杂善者,是指自力之行也。对佛法无真实之理解,亦无发起信心。若我所亲是律师,则言“戒者于世为尊”。或为今生之祈愿施作真言咒语者,结缘亦不虚,故以真言为尊之体态而被便宜所牵。皆随缘所修之善故,言随缘杂善而被嫌弃也。如此分齐者,譬如虽是念佛之行,自力之念佛者等于随缘杂善矣。
    80. 于寻常,人之所谓念佛者,但以心观念净土依正二报、口称名号之时方有念佛,不称不念之时以谓无念佛。如此分齐之念佛者,实难言无为常住之念佛,称时即出、不称即失者真是转变无常之念佛也。
    81. 无为者,无所作为也。于小乘言三无为,其中言虚空无为者,譬喻虚空无失亦无始出,是天然之理也。于大乘,以真如法性等常住不变之理言无为也。
    82. 于<序题门>释云:“法身常住,比若虚空”,亦是显彼国常住之益也。故以极乐言无为常住之国者,不依凡夫之作为或失或出。
    83. 念佛三昧亦复如是,非依众生之称念而出来、忘失即失去之法,当要详细领解此理也。
    84. 凡言念佛者,忆念佛也。忆念佛以大愿业力所成就之功德斩断众生之生死系缚令生不退之真实报土之理而归命之心乘本愿者,众生之三业皆靠上于佛体、登于佛果之正觉。故今所言之念佛三昧者,我等虽称礼念并非自己之行,应当领解是唯行阿弥陀佛之行。
    85. 言本愿者,五劫思惟之本愿。言业力者,兆载永劫之行业,乃至十劫正觉之后佛果之万德也。此愿行之功德者,偏为未来恶世无智之我等代替勤行,欲断尽十方众生每一身上之生死系缚引入不退之报土。此愿行圆满之时,成就机法一体之正觉也。
    86. 念此正觉之体言念佛三昧,故更不可止于机之三业。
    87. 寻常由于机为者,当修断生死系缚之行,亦要作入报土之愿行。而今者,超修因感果之道理是别异之弘愿故,但体念佛以大愿业力成就众生往生之弘恩难得而归命者,众生之三业成为能乘被载于上,弥陀之愿力成为所乘,即成为我等可以往生报佛土之乘物也。
    88. 故归命之心乘本愿者,言三业皆靠上于佛体也。
    89. 佛之愿行者更非他事,一向是我等往生之愿行之体故,佛果正觉之外不论往生之行也。虽闻此理,尚以佛之正觉如公有物而置之,想如何发道心亦净其行而期往生者,实为可悲之自力执心也。佛之正觉即是成就众生往生之体者,佛体即是往生之愿行也,此行不是依众生念不念之行,是故佛果之外不论往生之行也。
    90. 以领解此正觉在心言三心,亦言信心。此机法一体之正觉者名体不二故,在口称言南无阿弥陀佛。
    91. 故心信亦归正觉之一念,口称亦归正觉之一念,譬如虽称千声亦不可出正觉之一念也。又虽厌烦懈怠之时不称不念而过日夜,若他力之信心已乘于本愿者,佛体即是长时修之行故,更为不绝不间断之行体,故领解名号即是无为常住也,“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者即此意也。
    92. 又今所言之念佛三昧者,在我等虽行称礼念亦非行自己之行,是唯行阿弥陀佛之行。归命之心乘本愿而三业皆乘佛体之上者,身亦非离佛之身,心亦非离佛之心。谓虽在口念亦是称机法一体之正觉弘恩之难得,虽礼亦是礼他力之慈恩满在我身之欢喜而礼故,我等虽称礼念非是积机之功行,唯是行阿弥陀佛为凡夫所成之行也。
    93. 佛体无为无漏,依正无为无漏,然者名体不二故,名号亦是无为无漏也。
    94. 故还成念佛三昧,言令要“专复专”也。专之字二重:先,舍杂行而取正行,此是一重之专;后,搁助业而归正定业,又是一重之专也。又,始之专者是一行,后之专者是一心,以一行一心言“专复专”也。
    95. 此正定业之体者,非是机之三业分齐之念佛,不问时节久近不简行住坐卧摄取不舍之佛体即是凡夫往生之正定业故。名体不二故,名号亦是正定业也。以还成此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言念佛三昧。
    96. 是故不依机之念不念,从佛之无碍智成就机法一体故,名号即无为无漏,故显此意言“极乐无为”也。
    97. 言念佛三昧者非以机之念为本,是以念佛之大悲摄取众生为本。
    98. 佛之功德本来在众生之处成就机法一体故,言发起归命之心亦非始归,是成就于机法一体之功德浮出于众生之意业也;虽称南无阿弥陀佛亦非因称而近于佛体,是机法一体正觉之功德显现于众生之口业也。信则归于佛体,称则归于佛体也。
    99.【自力他力,日轮之喻】想以自力欲往生者,如在暗夜以我眼欲见物,更无所达。受取日轮之光在眼照见所缘之境者,此乃日轮之力也。但虽有日照之因,生盲者不可见;虽有开眼之缘,在暗夜亦不可见。如日与眼因缘和合而见物也,在归命之一念受取本愿之功德,方可遂往生之一大事也。归命之心如眼,摄取光明如日。南无者即是归命,此如眼也;阿弥陀佛者即是他力弘愿之法体,此如日轮也。由此受取本愿之功德者,是宿善之机作南无归命而称阿弥陀佛六字之中,万善万行恒沙之功德成就于只称一声也,故不可于此外别求功德善根也。
    100.【四种往生之事】言四种往生者:
    101. 一者,正念往生。《阿弥陀经》云“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者是也。
    102. 二者,狂乱往生。《观经》下品云:“十恶、破戒、五逆临终之初狂乱,手握虚空,身流白汗。虽见地狱猛火现,遇善知识,若一声,若一念,若十声,遂得往生。”
    103. 三者,无记往生。
    104. 此者,见于《群疑论》。
    105. 此人未成无记之时蒙摄取光明所照虽已发归命之心,从受生死之身以来为应受之业因缘虽成无记,而往生者蒙他力之佛智所引故,往生无疑!譬如虽在睡眠月光依然照之,在无记心中摄取光明亦不绝故,以光明之力,虽在无记心亦得往生也。
    106. 不知因果之人,疑难谓佛力何以对少少之无记亦任其为之耶?又谓既成无记之分齐绝不能往生者,是不知圣教,迷于因果之理,疑惑佛智之不思议也。
    107. 四者,意念往生。
    108. 此者,见于《法鼓经》。虽不出于声,以心念而往生也。
    109. 此四种之往生者,是黑谷圣人之料简也。
    110. 世常不详知此理,言“临终不念佛,又成无记,则不得往生”,言“称名号则得往生。”虽有此义,尚太粗略也。
    111. 如五百长者子,临终虽称佛名不得往生。临终虽出声若不发归命之信心者可生人天,此见于《守护国界经》。然则,唯前四人发归命之信心者,皆应得往生也。
    112. 于天亲菩萨《往生论》云:“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虽是深法,可以浅喻得领解也。譬如日为观音,虽受观音之光在眼,幼稚之时则不识,稍有知识之时以谓是自力我眼之光。信善知日轮之人告言:“若真我眼之光,在暗夜能见物者则真是我眼之力”,因而速归本来之日光者,如我眼之光顿成观音之光。归命之义亦复如是,不知之时之寿命虽亦是阿弥陀佛之寿命,但稚愚之时即不知,稍有知识能以自力想我寿命之时,闻善知识之教归本来之阿弥陀佛之寿命而归命无量寿觉者,即信我之生命是无量寿。如此归命方释为得正念也。
    113. 既已得正念之人,譬如为枷锁之累,归命之后虽成无记犹可往生也。既于《群疑论》言:“无记心得往生者,蒙摄取心光之所照故,其无记心即止而以庆喜心往生也。”又《观经》之下三品者,未归命之时,地狱相现虽致狂乱;受善知识所劝,以归命故得往生。又,平生归命之人在生之时即蒙光明摄取之益故,临终心亦不颠倒而往生,此名正念往生也。又言“归命之信心发起之后,譬如不出声而终,尚可往生”者见于《法鼓经》,此言意念往生也。
    114. 然则,总而言之,若他力不思议之信心决定者,往生不可疑也。
    115.【《观佛三昧经》云】有长者,有一女,于最后之处分,分与阎浮檀金,包于秽物埋置泥中。国王使群臣欲夺之,虽步行泥土不觉而归。其后,此女出而商者,比前更为富贵。此譬喻也。言国王者,喻我身之心王。言宝者,喻诸善。言群臣者,喻六贼。被六尘夺诸善无方可发者,喻无缘出离。取出金宝富贵自在者,喻言依念佛三昧信心决定者须臾得往生安乐。包于秽物置泥中者,喻言五浊之凡夫、秽恶之女人以为正机也。
    116.【点火燃薪,一体不离】薪喻行者之心,火喻弥陀摄取不舍之光明。蒙心光照护故,离我心亦无佛心离佛心亦无我心,此故名南无阿弥陀佛。

    (注:本文依据《安心决定钞讲话》第三版。) 

上一篇: 执持钞

下一篇: 御文章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